7月14日配资交流,在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党委会议室,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,纪念苏东坡渡海北归925周年。
宋元符三年(1100)农历六月二十日,东坡先生在澄迈通潮驿写下《六月二十日夜渡海》,热情讴歌海南三年在他一生中“奇绝”的地位与意义,随后登船渡海,北归中原。925周年之后,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在当年的澄迈县治、如今的老城镇政府,举办专题纪念活动,全面研讨东坡渡海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。
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、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以《东坡渡海的精神升华与当代启示》为题,作主旨报告。李公羽提出:东坡一生,波澜壮阔,但渡海体验,仅在琼州海峡。东坡渡海,是身体的南行迁徙,是精神的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”,同时也是意志的激励与升华,是生命的考验与超越;东坡把命运交付“凌暴飓雾”的南海风涛之后,生存智慧与生命魄力得到空前释放,因此他热爱大海,歌颂南海;驾驭南海风涛,“下视九万里,浩浩皆积风”,远比赤壁泛舟的“大江东去”更为惊心动魄、更显豪情壮志;乘桴渡海使东坡思想、智慧、意志全面升华,生命智慧升华为哲学思考与审美超越;渡海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智慧,使东坡思想的开拓、心智的老熟、意志的强大、品格的高尚、情趣的融汇,进入新的天地。同时,也使东坡文章、诗词、书法等创作,“挟大海风涛之气”,升华到新境界,思想与学术达到集大成的新高度。
展开剩余40%海南大学教授、海南文化研究院院长焦勇勤指出:东坡在海南的思想、艺术、意志等方面的成就,已经成为海南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,成就了海南的文化发展;与此同时,海南人民的宽容智慧、琼州渡海的独特经历、社会风气的善良正义,也成就了东坡“兹游奇绝”的毕生。东坡渡海,作为重要的文化象征,已经远超出澄迈意义的范围,而展示着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升华。特别是后世对他海南三年的文化成就评价,离不开“大海风涛之气”的洗礼,虽“放浪岭海”,但却“雄视百代,自作一家,浑涵光芒,至是而大成”,更是进一步证明了海南三年对于东坡的重要价值。
海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王扬俊出席纪念活动,并作总结讲话。王扬俊说,在东坡渡海的日子,在东坡渡海的地点,开专题研究东坡渡海的学术会议,有特殊意义。东坡文化在澄迈的宝贵资源以及当代价值,是多年来苏学专家一点一点地发掘、考证,一步一步地寻访、考察配资交流,系统梳理呈现出来的。近年来专家们又进一步从东坡文化的精神实质、文化内涵、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等方面,作更加深刻的解读和阐释。这使我们不断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力量。(来源:海南省苏学研究会)
发布于:北京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