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日常生活中,许多人都听说过“胰腺癌”炒股配资178论坛网,由于其恶性程度高、死亡率高、容易扩散转移,因此也被称为“癌症之王”。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,胰腺癌患者往往是每天吸烟、喝酒等。其实包括胰腺癌在内,不少癌症的发生可能都是——吃得不对!
癌从口入!今年的11月20日是“世界胰腺癌日”。日常防癌,其实只要管住嘴,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上“吃出来癌症”的风险!
不吸烟不喝酒
30岁突然确诊“癌王”
一位年轻人刚30岁,既不吸烟也不喝酒,却突然被确诊为胰腺癌。医生却说,他这个吃饭习惯害了他……
潮新闻客户端曾报道,年仅30岁的赵磊(化名)平时不吸烟、不喝酒,平时除了喜欢吃点美食外,也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。但最近半年来,他却经常肚子痛,除了有脂肪肝,还有慢性胰腺炎,胰管内还有结石。
展开剩余85%在手术取石检查时,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治医师杨祺俊发现了“意外”,赵磊的核磁、病理穿刺等各项检查指向了同一个结果——“胰腺癌”。
医生在进一步了解情况后,发现了患癌原因所在——吃。虽然赵磊没有家族史,也不抽烟喝酒,不接触化学物品,但唯独喜爱美食,经常暴饮暴食。有时候为了缓解精神压力,热爱美食的赵磊会选择用“吃”来满足口腹之欲。红烧肉、炸鸡、火锅、烧烤、榴莲、蛋糕……全都是他的最爱,大快朵颐后总能带来超强的精神满足。
资料图 孙良摄
然而,这个看上去没啥“危害”的爱好,却偏偏就是最大的问题。杨祺俊医生表示,胰腺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,它分泌的胰液含有各种各样的酶,可以消化蛋白质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。但暴饮暴食会刺激胰液的大量分泌,使胰管内的压力突然增高,引起胰腺腺泡破裂。
这些消化酶进入胰腺和周围组织,可以消化自身组织,进而导致胰腺损害和炎症反应。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,就会导致胰腺癌的发生。
胰腺癌早期诊断率仅5%
注意这4大危险因素
在人体消化系统中,胰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,它既是“血糖调控师”,又是“消化主力军”。胰腺的病变往往难以被及时察觉,胰腺癌早期诊断率仅5%。
因此,注意以下4种能引起胰腺癌的危险因素,尤为重要。
■ 慢性胰腺炎
与急性胰腺炎(多因暴饮暴食诱发,与胰腺癌关联较弱)不同,慢性胰腺炎是明确的癌前病变。
常见诱因包括长期饮酒(导致胰腺纤维化)、胰管结石(类似胆囊结石,易引发长期炎症)等。
△图为胰腺模型
■ 胰腺病变
虽然胰腺上的大部分病变都是恶性病变,但也有部分病变属于良性病变,比如腺瘤、囊腺瘤等。
需要注意的是,良性病变也有可能会发展为恶性疾病。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,积极干预,防止其变为恶性胰腺癌。
■ 吸烟、饮酒
饮酒:可引发酒精性胰腺炎。
吸烟:可导致血管病变及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。
饮酒:可引发酒精性胰腺炎。
吸烟:可导致血管病变及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。
■ 高脂饮食
高脂肪、高蛋白饮食,摄入热量过多,容易引起胰腺癌发生。
此外,糖尿病病史超过5年、家族有胰腺癌病史也属于高风险人群,应每年进行一次胰腺检查,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病变。
早发现、早诊断
这些可能是胰腺癌信号
早发现、早诊断是提高胰腺癌治疗效果的唯一希望。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,建议尽早就医检查:
■ 腹部胀痛、腰背部隐痛
食欲明显下降(原本胃口好,近期却对食物失去兴趣);
上腹部或后背持续性隐痛、胀痛(与饮食时间无关,且休息后不缓解);
进食后不适感加重。
食欲明显下降(原本胃口好,近期却对食物失去兴趣);
上腹部或后背持续性隐痛、胀痛(与饮食时间无关,且休息后不缓解);
进食后不适感加重。
■ 体重急剧下降
胰腺癌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,通常一个月内体重下降5~10斤,甚至更多。这种“不明原因的消瘦”是肿瘤消耗能量的典型表现,需高度警惕。
■ 血糖突然升高
胰腺分泌胰岛素调控血糖,若胰腺出现肿瘤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,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血糖升高。尤其是无糖尿病的人群,若发现血糖值异常波动,需排查胰腺问题。
■ 黄疸
当胰头肿瘤压迫胆管时,胆汁排泄受阻,可导致皮肤、巩膜黄染(黄疸)。因此,若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黄疸,需优先排除胰腺病变。
远离胰腺癌,做好这4件事
■ 保持健康饮食
胰腺疾病和饮食结构有很大关系,要避免长期摄入高脂肪、高蛋白、高糖的“厚重食物”,控制糖分与酒精摄入。
清淡、均衡的饮食有助于减少胰腺负担,降低炎症风险。
■ 管控健康指标
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,定期监测血脂水平,避免高脂血症(血脂过高易引发胰腺炎,进而增加癌变风险)。
■ 做好血糖监测
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,需严格控制血糖。
■ 坚持适度运动
日常保持规律锻炼(如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),不仅可以维持正常体重、改善代谢功能,还能保护胰腺健康。
发布于:北京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